江苏无锡祥符禅寺无相长老访谈录(一)

来源:《江苏佛教》发布时间:2012-05-12

无相长老


    江苏无锡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早在三国赤乌年间,佛教就已传入无锡,更是孕育了诸多的高僧大德。进入新世纪,无锡佛教继承传统之衣钵,弘扬人间佛教之精髓,在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无相长老是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无锡市佛教协会会长、灵山祥符寺住持,为江苏佛教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多年来,无相长老住持道场弘教育人,且不忘造福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动佛教的对外交往,努力促进宗教和睦。2005年11月,祥符寺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成为这次表彰的唯一一位宗教界单位。尤其是2009年在灵山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更被万众瞩目。


    在《江苏佛教》专访中,无相长老畅谈了他的弘法理念和事业,尤其是关于寺院作为净化心灵的道场及其能够对和谐社会所发挥的作用,长老的开示恳切而细致,发人深省。


问:无锡是一个人文荟萃、民风淳厚的城市,给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请您回顾一下无锡地区佛教的历史概况。


答:无锡佛教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建于赤乌年间的崇庆庵和圆通寺,可以说是无锡地区最早的寺院了。东晋时期,建有崇安寺、永安院、潮音寺等。到了南北朝,梁武帝崇尚佛教,提倡建寺度僧,无锡佛教渐盛,当时建有惠山寺、南禅寺、长泰寺、保安寺、金鹫寺、翠微寺、南岳寺等。


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均有持续发展,相继兴建了北禅寺、甘露寺、祥符寺、华藏寺、忍草庵、龙光寺等。道风蔚盛,高僧辈出,唐代有天台宗的灌顶章安大师和湛然荆溪大师。宋代有无哲宗本禅师,奉诏入京,赐号“圆照禅师”。广福寺昙素、象微均以善绘人物、山水而知名于世。阳山翠微寺兰溪大师应日本僧人明观智镜的邀请,远赴日本巨福山,创建建长寺。


明代有禅宗磬山派始祖天隐圆修禅师,以及迎福寺静闻大师。清代,崇恩寺玉琳禅师被顺治帝赐封为国师,他的法系不仅在江苏地区传承,而且还绵延至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民国时期,天台宗耆宿谛闲大师、禅宗高僧圆瑛大师、净土宗印光大师、华严座主应慈法师等大德均曾莅临无锡宏宗演教。


问:请您概括一下近年来无锡佛教活动的恢复和祥符寺的发展。


答: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无锡地区佛教开始恢复和发展。到2008年末,已经拥有了156处佛教活动场所,大大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过正常宗教生活的需求。祥符寺也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寺院和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当年我与隆贤法师一起带领佛教同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佛教房产的收回、文物普查等工作。僧人陆续返回寺院,正常进行宗教活动,又逐步健全了寺庙管理制度。


1994年,我参加祥符寺筹建工作,协助茗山老和尚,先后建成了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法堂、禅堂、丈室、僧舍、迎宾馆等。寺院建成后,又建造了灵山大佛。祥符寺在恢复以后,建立良好的道风是必须的,所以我常常告诫寺僧,只有持戒、行善净化自己,才能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众生。2009年在灵山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海内外影响很大,同时也增加了我对“和谐社会,众缘和合”的领会。


问:祥符寺一直把慈悲济世作为主要寺务工作之一,请您回顾一下最近几年来祥符寺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发展。


答:佛教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不是放在口头上,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无锡地区素有爱国护教,关怀现实人生,热心公益慈善的优良传统。我个人也很重视,常住的资金要十方来,十方去,不能一味的敛财。在援建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子、救灾以及兴办其他公益事业,我都在不懈的努力。


1998年,洪涝灾害泛滥,我先后带头倡议,捐赠给国家、慈善会、地方政府51万余元。之后,由于工商企业面临管理制度转型,亏损增加,下岗工人徒增。为了舒缓矛盾,祥符寺连续四次捐助再就业工程款达115万元。并且,在我参加的慈善活动中,不少都是与“学校”有关,目前已经参与捐建了十余座希望工程学校。2008年初,南方雪灾;紧接着5月份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在电视广播中得知后,第一时间通过无锡市红十字会和省佛教协会向灾区电汇36万元。


根据我手上的统计数据资料来看,从1998-2008年间,祥符寺共拿出了2525.5万元奉献到了慈善事业中去。江苏、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贵州、江西、安徽等地这些年我都去过,就在不久前,我还去了四川绵竹进行慰问帮助,当地的受困人民和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那种感觉是不能言喻的。


祥符寺在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积极投身慈善活动的出色表现,已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虽然如此,但全国还有很多的人处于贫困、失业、灾难之中,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希望因为自己的积极付出,能带动其他各方面人士也投身到慈善事业上去。


问:作为佛教界人士,除了以资金等传统方式进行慈善业活动外,您觉得佛教界还应该采取什么其他方式来回馈社会?


答: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应该学习吸收海外宗教慈善团体的成功经验,鼓励和支持佛教团体直接兴办医院、学校、图书馆、美术馆、福利院、孤儿院和社区中心等福利机构。


像在古代,佛教的公益事业对地方建设贡献极大,填路、运水、造厕、建亭等等。现代佛教的公益事业要着重社会服务与教化,对社会道德的重整,尤其功不可没。


问:请您谈谈您对当代青年僧人在学修上的希望与建议。


答:现在青年僧人,要树立起正确的出家目标,首先要有坚定的正信、正念,在日后的修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正行。出家要有求学的志向、求道的决心,要宏法利生,学与修要兼顾。


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为求解脱,要很好地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个优良传统包括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且要适应时代与社会沟通。目前祥符寺尚不具备办学的条件,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拟筹建一所灵山佛学院。


问:佛教寺院除了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旅游观光的场所以外,更应该是一处净化心灵的所在,请您结合灵山的实际情况,谈谈寺院应该如何引导社会大众及在家居士?


答:针对旅游经济而言,佛教寺院本是一种文化符号,深蕴着人文精神,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可以成为吸引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文要素,起到“无为而治”的功能,而不应当让它赤膊上阵,直接成为赚钱的工具。归根结底,佛教寺院的发展靠的是良好的道风和社会的支持,你坚守了本份,树立了道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就不会担心生存的问题。如果你能够撑起佛教人文精神的大旗,也就不必担心没有积极的响应者和支持者。


就拿灵山祥符寺来说,我们每年接待数百万人,当中并非全是抱着旅游观光的目的前来的。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引导信众,更需要去引导其他社会大众认识佛教、感受佛教、信仰佛教、参与佛教,唤起人们对佛教的崇仰之心,培养人们的宗教情操,净化社会。具体在操作上可实行:佛学讲座、坐禅训练、讲经法会、佛教文艺汇演、夏令营等。僧人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不应该唯居士是用。


问:最近几年,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普遍被人们关注和研究,请您谈谈佛教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答:我认为佛教要关心社会,更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佛教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点:第一,要大力宣传五戒十善、六和精神,劝化人们改恶从善,增加人们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观;第二,作为出家二众,要在宏法利生事业上多作贡献,真正干些实事,为那些受苦受难的弱势群体尽心尽力;第三,提倡日行一善,积德修福,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推而广之,发动全社会都来做好事,要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第四,现在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甚至连小学生都觉得负担重,学习紧张。因此,很多人都产生了精神压抑症,而佛教徒在这方面则可以为他们进行咨询,从精神上疏导,正所谓佛教是治疗心病的专家。祥符寺所奉行的“恒顺众生”理念,就很好的展示了佛教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


问:针对佛教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而言,您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请您谈谈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您在这方面的成果体现。


答:无锡佛教界向来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保存与抢救了许多几近湮没的佛教文献,到目前为止,有我参与编辑的有《无锡史志·寺庙文化》、《当代江苏佛教》、《江苏佛教寺院概览》、《无锡宗教》、《磬山法乳》、《巨赞法师文集》、《磬山祖师语录》、《祥符寺志》等。中国的佛教历史,是一部文化史,文化才是佛教的核心内涵,如来家业,法统正脉,诸祖奥旨,我等后来人敢不勉励延续?例如《宗统编年》一书,自清雍正朝以后,便罕见单行本流通,咸丰兵燹以后,书板更是荡然无存,今日有机缘找到了《宗统编年》,确为海内孤本,如果现在再不重印,那么一定会失传的。更何况中国佛教人物之多,绝不仅仅是现在所熟知的几十位而已,有很多都被人们遗忘了,急需当下有识大德寻觅搜集他们的事迹,也愿更多的贤达之士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附:无相长老简历


无相长老法名大续,俗姓陈,1927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县。幼年因家境贫寒,在县里安丰镇万寿庵出家,入私塾。1944年被送往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学习。1946年在句容宝华山受戒。又先后到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上海玉佛寺参学。1948年考入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52年任无锡龙光寺住持。1956年8月到中国佛学院深造,是中国佛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有较深的佛学理论。1994年,担任灵山祥符寺监院,负责灵山大佛和寺院管理方面的工作。2001年,任灵山祥符寺住持。后又历任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无锡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编辑:妙澄 责任编辑:李蕴雨

菩萨,佛教新闻,佛教,最新资讯,访谈,无相长老,祥符禅寺